×
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?普京回应语惊四座!
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?谁又会支持日本?近日,普京说了一句话,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...
普京到底说了什么,打死你也想不到
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
八路军中的外国女记者

第53章:别出心裁的欢迎仪式

满院子的墙头、柱子上都贴着红红绿绿的标语,字被雨雪浇得有点模糊——“欢迎国际友人史沫特莱!”“欢迎正义的呼吁者!”“中美两国人民携起手来,打倒法西斯!”……

细雨不停,山路如油。通信员提醒道:“路滑,慢慢走,史记者。”

他又把一个过路战士的竹棍要过来,递给史沫特莱,说:“请把你的竹棍借给我们的客人用一下。史记者,撑着这个好走一点。”

不远处,篮球场中间搭了一个台,用松柏扎了台口。红色的横幅布上写着“欢迎国际友人大会”。台下中心站了七、八百人,有的荷枪,有的徒手,每个人都背着背包。台子的四周零星站着人,这些人也背着背包。只有很少的几个人没有背背包,不过肩头上、手里多少都带着点东西。场子里有二十几匹马骡,大多数都驮着用具。有两匹马驮着一门大炮和弹药,有的马只搭条被褥。所有的人一律穿着夹裤,有的有棉大衣,有的没有。

史沫特莱正环顾这令人震撼的场景,小石头像条小泥鳅似的从人群中钻了出来,笑嘻嘻地挤到她身边,小手自然地拉住了她的衣角。他那小小的背包在背上显得格外突出。

“看!洋姑娘来了!”

“哪个是?黄头发那个?”

“真的是蓝眼睛!跟画上画的一样!”

“快看她的头发,金灿灿的!”

“啧啧,这么远跑到我们这山沟沟里来……”

会场边缘聚集的村民们,不顾细雨,伸长了脖子,好奇地议论纷纷。对他们,甚至对许多新四军的年轻战士来说,亲眼见到一个“洋人”,尤其是女洋人,都是破天荒的头一遭。那金发碧眼,成了这灰暗冬日里最不可思议的奇景。

雨终于停了,天空渐渐放晴。史沫特莱和安娥被热情地请上了**台。

柳峰精神抖擞地走到台前主持会议:"欢迎大会现在开始!首先,请政治部主任任质斌同志讲话!"

任质斌健步走到**台**,声音洪亮地说道:"同志们,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,是为了欢迎两位尊贵的客人。"他转向史沫特莱,"这位黄头发的客人,是著名的美国作家和记者史沫特莱女士,她是我们中国人民伟大的朋友......"

热烈的掌声还未停歇,史沫特莱就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,用流利的中文说道:"不,不,我不伟大,是中国**伟大,中国人民伟大。我只是作为一名记者,将中国**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正义战争,真实地、客观地传递给全世界人民。"

台下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。

待掌声平息,任质斌继续介绍:"这位是《广西日报》的记者安娥女士!"台下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。

"她们都是真心实意支持我们、帮助我们的。这次来访,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宝贵的指导。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!"

掌声经久不息。

任质斌幽默地说:"可是我们用什么来欢迎两位女士呢?没有山珍海味,也没有豪华演出。两位女士都是从大城市来的,见过大世面。我们这里耍猴戏一样的表演,杀猪般的歌声,恐怕入不了两位的法眼啊!"

台下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。

"说到吃,我们炊事班买来半头猪就手忙脚乱了,能做出什么好菜?两位女士都是吃过海参鱼翅的,这些东西别说我们炊事员不会做,怕是听都没听说过呢!"

台下又是一片笑声。

"说实话,别说吃了,我连见都没见过呢!"

这次笑声更加热烈了。

"所以,我们临时指挥部决定用一场特别的'紧急集合'来欢迎两位女士。"

台下笑声和掌声交织在一起。

待会场安静下来,任质斌正色道:"一来,我们一个月没有大战事,也没有行军,再这样下去,人都要长懒筋了。懒筋一长,这人可就废了,还怎么打鬼子?二来,用我们的精神面貌,用我们的热情来欢迎贵客,不是更有意义吗?"

任质斌讲完回到座位,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。

柳峰再次走上前台:"现在,有请史沫特莱女士为我们讲话!"

掌声如潮水般涌来。史沫特莱站起身,开始了激情澎湃的演讲:

"亲爱的朋友们,感谢你们如此隆重的欢迎。日本法西斯正在对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发动野蛮侵略,他们在南京犯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,罪恶的魔爪正伸向中国的每个角落。若不制止他们的侵略,世界上将没有安全可言!"

她顿了顿,声音更加铿锵有力:"所以我们必须抗争!必须战斗!直到把日本法西斯彻底赶出中国!你们不是孤军奋战,你们的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你们的胜利就是我的胜利,你们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!"

说到这里,史沫特莱动情地表示:"我热爱你们,我要成为你们中的一员。我将竭尽所能,用我的笔记录下你们英勇战斗的足迹,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民的伟大与光荣!"

听众们被这位蓝眼睛的外国记者深深打动。演讲结束时,全场起立,掌声和欢呼声久久不息。

柳峰又走到台前:“感谢史沫特莱女士!你的理解和支持,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!” 他再次转向大家,“下面,让我们用同样热烈的掌声,欢迎安娥女士为我们演唱她创作的、感动了无数国人的歌曲——《渔光曲》!”

掌声再次热烈响起。安娥落落大方地走到台前,没有伴奏,没有舞台。她面对着满身征尘的战士和饱经风霜的乡亲,深情地唱了起来:

云儿飘在海空,

鱼儿藏在水中…

早晨太阳里晒渔网,

迎面吹过来大海风

……

清澈、婉转又带着一丝时代悲怆的歌声,在雨后的山野间悠悠回荡。这描绘渔民生活的歌声,此刻却奇妙地与眼前这些为生存和自由而战的“陆地渔民”产生了共鸣。

"感谢安娥女士的动人歌声!"柳峰继续主持,"下面,请娃娃剧团的小演员们为我们演出。"

一位小报幕员精神抖擞地走上台:"请欣赏童声合唱:《大刀进行曲》!"

在小指挥充满激情的引领下,雄壮的歌声响彻会场。台下的观众听得热血沸腾,不少人跟着轻声哼唱。

合唱结束后,小报幕员再次登台:"接下来请欣赏街头剧《放下你的鞭子》。"

娃娃剧团的孩子们生动传神的表演,赢得了阵阵掌声。史沫特莱全神贯注地观看,不时为小演员们的精彩表现鼓掌喝彩。

演出结束后,史沫特莱亲切地与每位小演员握手。当她遇到饰演"小姑娘"的演员时,忍不住将这个"小姑娘"紧紧搂在怀里,轻抚着"她"的头发称赞道:"小姑娘,你演得太感人了。"

谁知"小姑娘"俏皮地说:"我不是小姑娘。"说着摘下发套,露出了一头短发——原来是个眉清目秀的男孩。

史沫特莱先是一愣,随即开怀大笑:"哦!原来是个英俊的小子!"她转向观众,激动地说:"刚才的演出令我深受感动!这正是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生动写照!"

全场再次起立,掌声雷动。

史沫特莱继续道:"你们用艺术的力量,号召英雄的人民拿起武器,与日本侵略者抗争到底,必将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!"

欢呼声又一次响彻会场。

"我特别喜爱《大刀进行曲》,这首歌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。"史沫特莱热情地提议,"我能不能和大家一起再唱一次这首歌?"

"能!"全场异口同声地回应。

随即,《大刀进行曲》的雄壮旋律再次响彻云霄。

参考书目:

1、《五月榴花照眼明》,安娥著,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1989年出版。

2、《中国的战歌》,艾格妮丝·史沫特莱著,江枫译,作家出版社,1986年出版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
功能呼出区
content